前一段時間有個外國人看台灣創業環境的文章很多人轉貼,正反看法都有。創業環境是一個多因素的問題,像是美國科技領先,中國資金充沛,新加坡多種族,台灣成本低廉,每個國家有自己的特色。每個創業者也有自己的在地人際網路問題,如台灣人單身飛到美國創業需要很大的勇氣與 Visa 支持,外國人來台灣也是一樣。我偶爾聽到外國人抱怨台灣工程師難找,但因為我自身在台灣的人際網路的關係,這對我一直都不覺得是問題。
不是專家又怎樣! 什麼都懂一點、跟誰都聊得開、對流行事物很敏銳、擁有廣泛人脈網絡、對於新東西總是抱持好奇心… 只要你懂得如何善用並發揮這些特點,就是一個勝過專才的「通才」! |
不過其實我想要表達的是下面這點,我覺得批評其他的職業如醫生,律師,教師等我覺得都還比較妥當,但創業家就不行了。創業本身我們從比較思考層面來看,就是一個「尋找別人沒有注意到的生意契機,然後將它成長佔據市場」這樣的活動。如果從這樣的角度來看,「根據環境找到最適合的創業想法是創業家的責任,而不是環境的責任」
台灣不是什麼產品都適合做,同樣的中國與美國也一樣,台灣可能可以學著其他國家一直調整自己的環境,但台灣還是終究會是自己獨立的環境。就像新加坡,新加坡政府一直調整自己的政策如對新創投資補貼,想要塑造成亞洲矽谷,但新加坡還是新加坡,跟美國矽谷還是不一樣,可以在矽谷執行的創業想法與新加坡可以執行的想法就是不同。
提供創業者所有成功的元素,去除創業失敗所有的風險! 林偉賢在DBS敎你死裡逃生,創業必勝! |
偶爾聽到一些人將國外的想法拿到台灣來實行,可是最後沒有什麼起色,而創業者反倒是檢討起台灣的社會現狀,人民收入,對新東西的接受程度等。我覺得當然是可以檢討,可是這本來就是創業前創業者該做好的功課,而不是沒有起色之後把責任推給環境。而某些方面,我也覺得也有可能反映了創業者僅是想要做自己想要的東西,而不是該環境用戶需要的東西。
所以,我想台灣沒有適合或不適合創業,找到對的創業想法就是合適,反之就是不合適。創業者該根據台灣的特性找到合適的創業題目,如果不容易,那就試試看到其他市場做自己感興趣的題目,不過同樣的,該市場也有他們獨特的條件需要用心觀察。
沒什麼哪個地方適不適合創業這個議題,只有那個地方適不適合做什麼的問題。
(文章、圖片來源:數位時代)